云南大理旅游民俗有哪些特点 白族民俗文化有哪些?

[更新]
·
·
分类:城市
1479 阅读

云南大理旅游民俗有哪些特点

白族民俗文化有哪些?

白族民俗文化有哪些?

白族热情好客,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。家中来了客人,以酒、茶相待。著名的“三道茶”就是白族的待客礼。但白族人倒茶一船只倒半杯,倒酒则需满杯,他们认为“酒满敬人,茶满欺人”。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,应说声“挪卫你”(谢谢)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谢之情。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。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、问候、让道、让座、端茶、递烟。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。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,由老人先动筷子。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,不跷二郎腿。一些山区的白族,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,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,女性长辈坐右上方,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左方。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,忌讳向火塘内吐品水,禁止从火塘上跨过。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。男人所用的工具,忌妇女从上面跨过。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,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。
白族妇女怀孕后,以系合页双层围裙,并将头而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。外人见了,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。倘若误伤了孕妇,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。有些地方的白族,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、新娘的洞房。婴儿落地后,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,谁就是踩生。白族认为,谁来踩生,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。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,所以婴儿降生后,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,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蔑子。若是生男陔,还要在青蔑子下加一只草鞋,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,以示禁忌。不慎闯入产妇家者,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、红糖、鸡蛋、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。产后第三天早上,产妇家要请“粥米客”或称“稀饭客”。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,要用竹蓝提前鸡蛋、红糖、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。大理、剑川一带的白族,妇女产后,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,客人不能拒绝,否则主人会生气。

云南生活习惯?

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比较多的省份,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,呈现出交错分布、大杂居、个居的特点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。
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
白族
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,白族人崇尚白色,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,以白色衣服为尊贵。一苦,二甜,三回味的“三道茶”是白族人待客交友的基本礼仪。擅长制作的美食有乳扇、生皮、雕梅等。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是“三月街”。
尼族
主要分布在元江和澜沧江之间,服饰以黑为美,各地区有差异。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名族,擅长各类乐器、舞蹈、民歌。比较有特色的民居是“蘑菇房”,另外哈尼族非常善于利用梯田种植水稻,他们的精神是“山有多高,水有多高”,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,千年不变的辛苦劳作,改造者大地山川的面貌,可以说有哈尼族的地方就有梯田。
傣族
很多学者常将傣族分为水傣、旱(汉)傣、花(腰)傣,其实这是错误的,傣族只有一个种族,只是因居住地不同,服饰和生活**惯稍有差异而已。
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,因此为成年的男童都要到出家受沙弥戒,三、五年后可还俗,未出家者将会被视为未成年或者没教养。
傈僳(lisu)族
主要居住在怒江一带,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,有“盐不吃不行,歌不唱不得”之说。
傈僳族还是一个非常重恩情的民族,传统节日“刀杆节”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,傈僳族人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,并用上刀山、下火海等象征仪式,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。
拉祜(lahu)族
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得一个词汇,“拉”为虎,“祜”为将肉烤香的意思,因此,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“猎虎的民族”。拉祜族人喜欢黑色,因此衣服大多以黑布为底,镶秀各种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,民族美食有竹筒烧饭、烤肉。
佤(wa)族
佤族各地区普遍流传着“司岗里”的传说,“司岗”意为洞**,“里”为出来,它是佤族对本民族古**生活的回忆。
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
1.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,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。
如苗族的“游方”、瑶族的“唱风流”、布依族的“浪哨和赶表”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白族的唱调子、藏族的唱山歌等,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,寻觅情侣,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。
2.哭婚是壮、彝、哈尼、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,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,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,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、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、对家人离别的眷恋,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。
3.抢亲。在云南的彝、傣、白、阿昌、傈僳、景颇、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,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。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,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,姑娘即使愿意,也必须佯作反抗。
4.丢包。每年泼水节时,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,相对排成两行,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,如果男方有意,就装作不接花包,愉快认输,把礼物赠给姑娘,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。丢包时穿插有歌舞、野餐等活动。
5.阿夏婚。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,“阿夏”系摩梭语,为“朋友”之意,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“阿夏”,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,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。
6.剽牛庆丰收。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。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,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,由家族族长主持,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。
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,经过短暂的仪式后,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,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,众人欢跃而上,开膛割肉。随后人们欢呼跳跃,跳起欢乐的锅庄舞,共庆佳节。
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习俗
#34鸡米礼#34
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流行#34鸡米礼#34的风俗。鸡米礼分鸡米单礼和约米双礼两种。单礼为一只公鸡和一坛米酒双礼为两面三刀只大公鸡,一坛米酒,一坛谷种。这是嫡亲或姻亲之间在出生、结婚、盖房时互送的礼品。
#34赶摆黄焖鸡#34
#34赶摆黄焖鸡#34是西双版纳傣族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法,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,假如买者恰好是姑娘的意中人,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,让其坐在自己身旁,通过交谈,如双方情投意合,两人就端着鸡,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,姑娘就会加倍要价。
#34阿巴多#34
#34阿巴多#34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哈尼族青年互相表示爱慕,体现智慧、比赛烹调技术的酒节。多在农闲举行,由村里的小伙联合邀请邻村的姑娘参加,人数对等,一般二十人左右。宴会在一间大屋举行,男女相约配对入席,菜肴丰盛,必有一只煮公鸡。彼此敬酒对歌,相依相伴,直到天明。临别时小伙要给相好者送糯米饭和肉,并约好下次聚会的日期。
#34 杀鸡祭鬼#34
景颇族历史上有杀鸡祭鬼的习俗,#34鬼鸡#34就是供祭献鬼后,景颇族人将煮熟的鸡晾凉后撕碎,在野外佐以剁碎的姜、蒜、缅芫荽、柠檬叶等相关配料,配入盐、味精、酱油等调料制成。为了能常常吃到这道美味,聪明的景颇族人将#34鬼鸡#34端上了饭桌,并作为款待客人的上好佳肴。
#34 鸡骨卜#34
彝族把鸡奉为神鸟,作为沟通人神之间、天人之间的桥梁,把鸡头、鸡嘴、鸡腿骨作为卜卦的重要参照物,认为鸡是最灵验的禽鸟,可预知未来。
彝族每举行一种祭祀,取米一升,升上置一鸡蛋,亦有于身旁系一雏鸡者,其最重要之卜法,即为鸡骨卜。
彝族婚丧嫁娶,走亲串戚,节庆盛典、起房盖屋都少不了鸡,并用鸡进行占卜,也把鸡视为神鸟,能预知未来,有鸡骨卜、鸡蛋卜、鸡头卜、鸡舌卜等。彝人认为命运与鸟有关。